我國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現狀研究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9-10 點擊:次
一、低空經濟產業概念
1. 產業定義
低空經濟是以距地面1000米以下(根據不同地區特點和實際需求可延伸至3000米)空域為依托、以通用航空產業為主導,通過載人、載貨及其他作業等多場景低空飛行活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
低空經濟是利用低空空域資源,通過技術創新和政策驅動,發展以各類航空器為載體,服務于多元場景的綜合性經濟活動。它不僅是交通運輸方式的革新,更是對城市空間、產業形態、生活方式的深度重塑,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領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低空經濟的發展依賴于空域改革、技術進步、基礎設施完善、法規健全以及社會共識的達成。
2. 產業鏈條
低空經濟產業的核心要素包括空域資源、基礎設施、飛行器以及應用場景。產業鏈上游主要涉及低空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起降場(如垂直起降場、無人機機場、直升機停機坪等)、低空通信導航監視系統、低空智聯網、飛行服務站、能源補給設施(特別是充電/換電)以及數據平臺等,這些設施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保障,確保了低空飛行活動的順利進行。
產業鏈中游為低空飛行器制造,涵蓋了無人機(用于消費級、工業級、物流配送、載人等)、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直升機以及傳統固定翼飛機等。這些飛行器的設計、研發和生產是低空經濟產業規模的重要支撐。特別是eVTOL,作為一種電動化且不需要跑道的飛行器,它在安全性、智能型、經濟性和環保性上具有顯著優勢,被認為是未來城市綜合立體交通系統的飛行器形態。
產業鏈下游是低空運營及飛行服務,是驅動低空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領域,也是低空經濟持續規模發展的關鍵。以低空飛行器為載體,在眾多場景中融合應用,如城市空中交通、物流配送、生產活動監測等,這些低空飛行服務在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社會經濟的創新發展。
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3. 應用場景
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廣泛且多樣,涵蓋了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配送、低空文旅以及工業等多個領域。在城市空中交通方面,eVTOL被用于城市內或城際間的空中客運,以解決交通擁堵問題,被視為未來的交通愿景。低空物流配送利用無人機進行快遞、醫療物資、緊急物品配送以及生鮮配送等,尤其在偏遠山區、海島及應急場景中展現出明顯優勢。低空文旅則包括低空觀光、飛行體驗、主題樂園空中游覽和航空運動(如跳傘、滑翔傘)等,為旅游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在工業領域,低空經濟的應用包括電力、油氣管道巡檢、風電、光伏巡檢、基建測繪、安防監控、環保監測等,有力保障工業生產活動的效率和安全性。這些應用場景共同推動了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展現了低空經濟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和潛力。
從低空物流領域來看,現階段應用場景主要聚焦于智慧物流和快速數字化配送。配送貨物主要為直線距離10km以內,載重在5kg至20kg的小批量、高頻次、即時性的貨物。據中國能建公布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2年,我國物流無人機數量從0.8萬架增長至2022年的69萬架,物流無人機市場規模從635.20億元增長至1105.00億元,無人機快遞業務量從0.08億件增長至2.6億件。我國物流無人機數量、市場規模和快遞業務量均呈現高速增長趨勢,表明低空物流正逐漸成為物流行業的全新增長點和重要組成部分。
二、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現狀
1. 產業政策環境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相關政策出臺,為我國低空經濟產業穩健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中央層面,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2025年低空經濟再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措辭從“積極打造”到“安全健康發展”,預示著低空經濟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其發展重點正逐步從產業培育階段邁向應用拓展的新時期,相關法律法規也將得到進一步完善。從地方來看,全國30個省份將低空經濟發展規劃寫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產業發展目標和路徑。各地政府通過設立專項產業基金、成立專業化公司、投資相關企業加速布局這一賽道。同時,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正呈現“多點開花”態勢,如城市交通、物流配送、農業與生態、文旅融合等多個領域,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源泉。
從產業發展重點政策來看,202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首次將“低空經濟”概念寫入國家規劃,為低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四部門發布《綠色航空制造業發展綱要(2023—2035年)》,提出到2025年實現eVTOL試點運行并加快融入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初步形成安全、便捷、綠色、經濟的城市空運體系。同年11月,民航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空域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明確了對標準氣壓高度6000米以下、非民用運輸機場和設塔臺的通用機場上空的空域,以及限制類型空域外,不再采取空域使用申請和審批機制,為空域使用市場化提供了規范依據。2024年3月,工信部等四部委發布《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立通航航空產業發展新模式,支撐和保障“短途運輸+電動垂直起降”客運網絡、“干-支-末”無人機配送網絡、滿足工農作業需求的低空生產作業網絡安全高效運行,通用航空裝備全面融入人民生產生活各領域,成為低空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2025年7月,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工信部發布《計量支撐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行動方案(2025-2030)》,圍繞航空發動機、低空經濟等需求,開展低空航空器等關鍵共性計量技術研究,攻克低空航空器智能感知、定位導航、能源動力等關鍵參數測量校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