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公布146家高新區成績單 3家“萬億園區”到底是誰?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7-14 點擊:次
科技部負責人在近日舉行的國家高新區專題會議上指出,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一面旗幟,到2020年,將基本形成新的發展動力和發展范式。
截至目前,國家高新區已達到146家,科技部高新司司長秦勇用一串數字介紹了國家高新區取得的成績。
2015年,國家高新區共實現營業收入25.37萬億元,工業總產值18.6萬億元,凈利潤1.6萬億元,凈利潤率達63%。
國家高新區2015年出口創匯4732.4億美元,占全國貨物和服務出口的20.9%。
十二五期間,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7.4%。
在國家高新區中,3個高新區2015年營業收入超過1萬億元,63個高新區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10家高新區增速在20%以上。
(這三家園區到底是誰呢?目前公開信息沒有任何數據披露。按照園區中國了解的情況,應該鎖定在中關村科技園——總營業收入4.07萬億元、東湖高新——歷史上首次營收突破萬億大關,張江高科技園區——僅核心區的小張江就實現了營收6173億元)
42家高新區GDP占所在城市比重超過20%,21家超過30%,7家超過50%。
國家高新區內企業R&D經費支出占全國企業的31.8%,全部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5%,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6倍。
高新區內聚集了全國40.9%的高新技術企業,每萬名從業人員擁有發明專利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5倍。
國家高新區的發展也經歷了從粗放到調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張志宏指出,絕大多數國家高新區是在一片空地上發展起來的,招商、開發是高新區最原始的職能。但在新時期,國家高新區的發展必須向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轉變。
在談到國家高新區在“十三五”期間的工作重點時,秦勇介紹,到2020年,國家高新區將基本形成新的發展動力和發展范式,努力實現“四個率先”:率先形成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新創業生態;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和高度活力的新型產業體系;率先形成經濟、科技、生態有機統一、綠色、協調、共享的科技社區;率先形成全球鏈接輻射廣泛深入的國際化發展平臺。
對于近年來升級進入“國家隊”的高新區,張志宏特別提出“要多些愛護”。“新升級的高新區大都在二、三線城市,科教資源和產業基礎都相對薄弱。因此這些高新區要特別注重發展特色,而不是規模。”張志宏說,“要不受外部刺激搞‘大干快上’,而是要實現有節奏、有創新內涵的發展。”
近期科技部火炬中心還同時舉行了召開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工作座談會。
會上著重分析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一流園區面臨的發展形勢,研究“十三五”發展思路,探討一流園區如何構建富有活力的新興產業體系,努力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其他國家高新區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引領輻射和示范帶動作用。各園區負責人結合會議主題,分別就近期發展情況、“十三五”發展思路及下一步工作措施等進行了交流。有關研究機構專家總結分析了一流園區發展的思路與模式,介紹了新時期衡量一流園區創新能力的主要特征,打造創新創業生態的路徑,并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園區十個參考指標。
張志宏在總結講話中介紹了創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進展情況,充分肯定了各園區在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發揮的引領帶動作用。張主任要求,各園區要對標世界一流園區,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在建設創新國家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一是要進一步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特別是中關村、張江要成為北京、上海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載體;二是要進一步探索新模式、新經驗、新機制,為其他高新區和地區發展做出引領示范;三是要率先實現動力轉換、結構優化,率先走出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子。